人團圓,燈火暖,和和美美吃元宵
來源:辦公室
日期:2023-02-05
正月是農歷的元月,古人稱夜為“宵”,作為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。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、元夕或燈節
東風夜放花千樹。更吹落、星如雨。寶馬雕車香滿路。鳳簫聲動,玉壺光轉,一夜魚龍舞。 蛾兒雪柳黃金縷。笑語盈盈暗香去。眾里尋他千百度。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,燈火闌珊處。 ——辛棄疾《青玉案·元夕》 這首詞相信大家都熟悉,描寫的正是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。那么,元宵節的由來是什么?元宵節有什么風俗習慣?有關元宵節的詩句都有哪些?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個中國傳統節日。
節日由來
正月十五鬧元宵 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,又稱上元節、元夕或燈節。正月是農歷的元月,古人稱“夜”為“宵”,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,所以稱正月十五為“元宵節”。 元宵節與其他節日相比,更突出普天同慶的主題,作為春節的最后高潮,元宵節強調全民參與,展現的是一幅“火樹銀花合,星橋鐵鎖開”的熱鬧景象。 節日習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,是在中國由來已久的習俗。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,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: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,日子越過越紅火。 “猜燈謎”又叫“打燈謎",是南宋以后增加的一項元宵節活動。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,謎語懸之于燈,供人猜謎,始于南宋。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,所以深受社會各階層歡迎。 舞獅子 “舞獅子”又稱“獅子舞”、“太平樂”,一般由三人完成:一人充當獅頭,一人充當獅身和后腳,還有一人當引獅人。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,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,有抖毛、打滾等動作;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,有騰躍、蹬高、滾彩球等動作。